孩子1岁以前,相处模式相对简单一些,吃的方面主要是奶,后期加入辅食,准备好尿不湿,衣服只要A类纯棉,行的话主要还是婴儿车,还有抱着,生娃后入手了1个ergobaby的背带,前期哄睡效果很好,但一从背带中拿出来就醒;中期好一些,还能睡着,再到后期就不愿意坐了。9个月过年回家的时候,坐的高铁,9个多小时,背带背着车厢到处走。夜里基本上3-4次,觉基本是不够睡的。这些,基本不太需要多少费脑子的活。有时候焦虑的时候,看看崔玉涛的书,做到心中大底有数,什么月龄,基本要会什么。
到1岁以后,娃大概是13个多月会走的,之前一直在爬。一个有趣的说法是,爬得多,大运动会发展得好一些,以后不会晕车。当我拿这个说法去问父母时,母亲说你在要爬的时候,天太冷,衣服穿太多,没怎么爬。这么看来,好像有一定的道理,为什么会晕车可能真的跟小时候爬得少有关。会走了以后,要注意的事项就变多了,还有能吃的东西也变多了,活动范围也变广了,带起来并不容易。
如果比较焦虑,就会开始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了。看到同龄的,或者稍微大一些的,人家会跳了,自己家的还不会,别人用什么玩具培养专注力,自己家没有。现在的情况是,家里玩具很多,但孩子基本不怎么玩。最感兴趣的就是在商场里,保洁阿姨的拖把扫帚,为此还给他买了儿童版的,拖把都买了两三个了,就对这些东西感兴趣。对玩具车,目前不感兴趣,开着电视,也还不爱看。上次去朋友家,电视放的小猪佩齐,不感兴趣。对手机,已经有兴趣了。经常会过来抢手机,然后用小手指按屏下指纹,会发光,有时候,失败次数过多,屏幕亮了,还会大笑起来,仿佛发现了什么。
刚开始,换尿不湿小心翼翼,生怕折了脊柱,畏手畏脚,东西一定要消毒,买的东西尽量买贵的,起码要求质量要好。一开始初为人父比较紧张,为此还跟父母有一些口角。再到后面皮糙肉厚的,破了摔了,都没那么玻璃心了,渐渐也就释然了。
前面唠叨了这么多,是因为孩子大了,要考虑教育的问题。包括专注力,语言,饮食等。目前孩子饮食比较挑食,孩子妈说跟我一样挑。语言方面,我也经常在朋友圈看别人家这么大孩子,会说英文,会数数,我们家连爸爸还说不利索,这差距,我无所谓的,但架不住队友叽歪,第一次养娃,没有人是权威,可以去书本上找。
所以就分享一下这本书,《孩子的大脑》,中文版没找到电子版的,但是有英文版(《Understanding Your Child’s Brain》)的,并不长,170多页吧,每天读一些,也能读完。目前才开始读,作者通过父母的三个责任,引出教育这个话题。教育是父母的第三个责任,也可以说是义务。进一步通过教育引出自己的观点,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支持孩子的大脑发展,从而有一天实现自主,自立,自信。(原文:so that one day that brain allows them to be autonomous,achieve their goals and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.)。能完成目标,理解成自立,应该没什么偏差。至于进一步的解释,就是孩子会表现出矛盾的行为,比如既友善又会攻击别人,作为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,满足自己的需求达成自己的目的。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进行有效的引导,孩子会在善恶之间迷失。
作者接着介绍了两个常见认知误区,一是父母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影响达到了50%及以上,二是同学和朋友之间的社交占据了25%的影响。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,在最初的几年中,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,需要父母的关爱,支持,安抚。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,孩子的身心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。但在信息时代,各种信息纷繁复杂,商业化机构制造焦虑的本领一流,通过复杂的脑力培训计划,看护,药物等手段进行宣传,很多家长陷入了误区。作者指出大脑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,不能揠苗助长,否则就会像转基因番茄一样,失去本来的味道。成长的过程中,需要的是细水长流与耐心去静待花开,顺其自然。与之相对的,父母长时间工作缺乏与孩子的陪伴,电子产品(平板与智能手机)造成了当今孩子注意力缺失与抑郁。
生活也需要慢下来,静下来。读书,育儿,更多的是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,去思考自己要什么,不要什么。通过书籍去拓展自己的认知,带来思维火花的碰撞,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实事求是,指导自己的生活,相信自己且不盲从别人,同时告别焦虑。